莉欣是在开发阶段的个人独立游戏
后续更新内容会在本页面披露~





𐌌𐌉𐌔𐌔

“关于爱、救赎,直面内心的故事,用剑刃书写命运,用勇气点燃希望,”
《莉欣Miss Lihin》是制作中的大型项目,由Godot打造,横版闯关游戏,沉浸式叙事与独特玩法,探索主角,亦或是每个玩家的内心世界
玩法与美术围绕探讨现今社会虚无主义,带领主角莉欣,化她的心理防卫机制为不同形态的武器,直面内心的迷茫和枷锁。
设计上,深入浅出,我希望不同人都能收获某些东西。无论是单纯的娱乐性还是某种思考
独立开发|莉欣 (ACT/游戏艺术)
个人独立开发中,开发WIP:
-
完成了剧本大纲,关卡设计,角色原画,Sprites,数值与场景策划案
-
武器变形Spine绑定,核心战斗机制设计,引擎前置搭建
-
未完待续....





设定稿
Changelog 10.9
世界观设定
玩法框架
角色设计
关卡设计



初期序章草案
虚无主义 x 生命之城:设定与设计
城市概念与主题
第一座城名为“生命之城”,设定为近地轨道上的科研空间站,代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求知。这是一座高度理性化和科技化的白色之城,冰冷、孤独,人类的目光只聚焦于星空和未知的领域。生命之城虽然名字中包含“生命”,却主要专注于宇宙的探索,这一设定本身引发玩家思考:生命的意义究竟是向外探索,还是向内审视?
这座城的核心探讨方向是:
-
宇宙的意义与人类生命的关系:人类不断向外探索宇宙,是否也是为了理解自身的渺小?这种探索既是一种求知的本能,也是一种试图填补内心虚无的行为。
-
生命的轮回与存在的循环:在宏观上,城市的设计和环境会传递生命的轮回观念,个体的兴衰只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,生命从未停止,只是不断更替。通过角色的对话和环境描绘,传递“活在当下”的哲学思考。
-
人类与科技的关系:AI和科技在此城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,人类高度依赖这些科技,而这种依赖也可能带来疏远感。科技帮助人类了解宇宙,却无法填补人类内心的情感空缺。
剧情与玩家体验
在生命之城,女主角需要面对的是她对宇宙的渺小感和人生意义的疑惑。玩家在游戏中通过探索和解谜的方式,逐步了解城市的历史和人们为何如此执着于星空。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,更是一种对内心虚无的逃避。
关键剧情场景:
-
科研空间站大厅
-
玩家进入空间站后,看到巨大透明穹顶,能够俯瞰宇宙的深邃与无垠。穹顶下的人们忙碌而冷漠,科技的冰冷感与对宇宙的执着形成鲜明对比。
-
在此场景中,女主会与空间站科学家对话,讨论宇宙探索的意义。这些对话揭示人类为何执着于理解宇宙,而忽略了自身的内在需求。
-
-
生物实验室
-
实验室进行着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,设计充满循环符号,例如DNA的螺旋结构,代表生命的重复性和规律性。
-
玩家在此会遇到AI助手“Noein”,它会向女主提出关于“生命的意义”的哲学问题,例如:
-
“如果个体生命注定消亡,追求意义是否还有必要?”
-
“生命的重复是自然的规律还是无尽的囚笼?”
-
-
-
沉思室
-
一个安静的小房间,墙壁上覆盖着星图和宇宙画面,提供玩家反思的空间。
-
此处玩家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心对话,这些对话会影响后续剧情的发展,决定女主对“探索是否有意义”的态度。
-
玩家选择与分支剧情
玩家的选择将影响女主对宇宙探索、生命意义和科技关系的态度,并推动剧情的多重结局。
分支1:接受探索的虚无
-
女主承认宇宙探索虽然无法填补内心的虚无,但它带来了对未知的敬畏。
-
她接受自己渺小的同时,将虚无感转化为探索的动力。
-
武器形态:“思绪巨盾”,防御力极高,代表着对外界的包容。
分支2:拒绝探索的意义
-
女主认为对宇宙的探索只是逃避内心问题的手段。
-
她选择向内探寻生命本身的意义,放弃对外部未知的追逐。
-
武器形态:“心之利刃”,攻击速度极快,代表对问题的直面与剖析。
分支3:迷失于无意义
-
女主无法接受宇宙的冷漠与自身的渺小,最终陷入对意义的彻底否定。
-
这一选择导致她与AI “Noein”产生冲突,进入隐藏战斗。
-
结局暗示她成为了另一个被“意义诅咒”的存在。
Boss设计
无尽思考者 — Noein
-
形态:巨大而复杂的大脑形状生物,周围漂浮着书籍、公式和光屏。
-
战斗机制:
-
阶段1:Noein会以“知识洪流”攻击玩家,玩家需要用武器防御或躲避。
-
阶段2:它开始提问玩家关于“意义”的哲学问题,玩家回答的选择会影响其攻击模式。
-
阶段3:Noein的核心显现,玩家需要使用武器的特殊变形能力摧毁核心。
-
细节与设计语言
-
视觉设计:
-
城市以冷色调为主,充满极简几何图形。
-
透明穹顶与纯白走廊形成极大的反差,反映出科技的冷漠与宇宙的深邃。
-
-
音效设计:
-
背景音乐以电子音与空灵旋律结合,营造孤独与深思的氛围。
-
Boss战时,音乐逐渐激烈,加入交响乐元素,增强紧张感。
-
-
互动细节:
-
玩家可以在不同区域拾取“思绪丝线”,每根丝线都有一段哲学思考或科学理论的摘录。
-
丝线可用于武器升级,也能为玩家提供额外的背景信息。
-
小结
生命之城通过探索宇宙与生命的关系,引导玩家思考自身在宏观宇宙中的位置,同时借助AI与生命实验探讨人类对科技的依赖与情感的缺失。通过女主与Noein的对话与战斗,玩家逐步接近“意义”的本质,并为后续城池的旅程埋下伏笔。
游戏核心玩法概述
1. 武器变形系统
-
核心设计:女主的武器是一种能够动态变化的装备,直接反映了她的内心状态与防御机制。
-
变形状态:
-
基础形态:剑与盾的结合,既具备进攻性,也能防御外界的伤害。
-
专注形态:尖刺长矛,主攻,适合远程精准打击,象征内心强烈的突破欲望。
-
防御形态:宽大的盾牌,主防,擅长吸收负面思绪的冲击,代表回避和保护。
-
-
动态进化:玩家可通过游戏中的“思绪丝线”收集与升级武器,使武器逐渐变得复杂多样,并获得独特的技能。
-
-
武器象征性:
-
武器的变化反映女主逐渐理解自身内心的过程。
-
在最终战斗中,武器的特性会受到玩家选择的剧情分支影响,表现为完全不同的战斗方式。
-
2. 内心防御机制的象征
-
武器与自我对话:武器是女主内心防御机制的投射,保护她免受外界和自我怀疑的伤害。
-
在游戏过程中,武器会通过特定的视觉特效或语言反馈,暗示玩家对当前状态的理解。
-
例如,盾牌变得更宽更厚时,代表女主试图逃避问题;而剑刃锐化变长,代表她直面挑战。
-
-
与自我和解:游戏的最终目标不是击败敌人,而是通过武器与“敌人”的互动理解内心防御的来源,逐步学会与内心的矛盾对话与和解。
3. 战斗与解谜结合
-
武器的变形在战斗和解谜中都有重要作用:
-
战斗部分:不同的敌人代表女主的内心防御机制,如过度自责、恐惧和麻木等。玩家需要通过武器变形切换适合的战斗方式应对这些情绪化的敌人。
-
解谜部分:某些机关需要使用特定形态的武器(例如长矛刺穿、盾牌压制)才能启动,提示玩家对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。
-
叙事设计:武器的情感寓意
-
变形大剑的意义:
-
变形大剑是女主内心防御机制的外化,既保护她,也承受了大量负面情绪。
-
游戏中暗示,这种防御机制逐渐削弱了她直面内心真实的能力。
-
在最终关卡中,过于强大的防御机制反而成为一种束缚,玩家需要做出选择:放下剑盾,接受真实的自我。
-
-
对话与情感交互:
-
游戏中的对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敌人”,而是女主不同的自我。通过战斗与对话,玩家会逐渐理解这些自我存在的意义:
-
他们并非敌人,而是守护者:每个“敌人”的设计都围绕保护机制展开,他们并不是纯粹的破坏者,而是在试图保护女主免受伤害。
-
杀死自己,摧毁内心的城墙:只有理解这些“敌人”的动机,玩家才能找到真正破除防御机制的方式。
-
-
玩家体验:女主的成长之旅
-
第一周目:
-
玩家主要通过探索和战斗了解游戏的基本机制,大多数NPC是“自言自语”的状态。
-
女主的武器机制和内心世界的联系初步显现,但理解尚不完整。
-
-
第二周目:
-
更多角色开始与玩家进行深入对话,逐渐揭示游戏的哲学主题。
-
玩家会意识到,变形大剑不仅仅是工具,它象征着女主的心理防御系统。
-
-
最终结局:
-
在与“最终自我”的对话与战斗中,玩家需要做出选择:继续依赖武器保护自己,还是放下防御,接受真实的内心。
-
根据玩家的选择,游戏将呈现不同的结局,分别象征自我和解、自我压抑或自我迷失。
-
总结
这款游戏以武器变形为核心玩法,同时赋予武器深刻的情感与心理意义。通过动态的战斗与解谜设计,以及对女主内心世界的探索,玩家将体验到一段关于自我理解与和解的深刻旅程。这种结合机制与叙事的设计,使得游戏不仅仅是一次冒险,更是一场与内心对话的哲学之旅。
